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案例 > “穷艺术”让“羌族的花朵”重新绽放

“穷艺术”让“羌族的花朵”重新绽放

2011年06月17日 16:28:21 来源:北川中学 访问量:4399

                           “穷艺术”让“羌族的花朵”重新绽放

                                                                                             北川中学 李竞飞

          2008年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震毁了数以百万计同胞的物质家园,同时也给羌族的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地震重灾区的美术课程应该成为今天新课改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以地震灾区的美术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对灾区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新课改的应对策略,以期对灾区高中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羌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与人文成就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传统文化的活态存续与良性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历史经验与人文智慧的生动体现,也符合“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的实践趋势。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灾区民族文化的重建与灾区经济重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更加重视挖掘“穷艺术“的特色路

  在新课程推进中,虽然有压力,设备和师资都不济,没有深圳中学的专业工作室,我们可以走特色路,办特色菜,特别是我们艺术学科。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化极其丰富,有些文化艺术甚至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穷艺术”,多办几道“特色菜”。如美术可以开设:羌族剪纸、羌族羌绣、蜡染、羌族的民间工艺;音乐可以开设:羌族锅庄、羌歌以及羌族特有的

  一些绝技。这样不但解决了师资和设备不济的问题,也传承、发展、壮大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二、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震灾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一直是新课改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相比较而言,灾区美术课程的现代化、工业化资源不足。国内多数少数民族高中美术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着实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程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呈反比,这是让人感觉比较惋惜的,因为我们希望这些地区既能经济发展,又能文化发展——至少保存得比较原汁原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比较难的。传统文化有些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比如真正的少数民族衣服,从织布、绣花到成衣,可能用的时间是难以想象的,而外出打工一两天就能买一件衣服,谁愿意自己制作?因而导致民间艺人得不断减少,

   其次,挖掘“穷艺术”的盲目性。很多学校为了挖掘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老师专门抽正常教学时间给学生到处搜集各种民间艺术。部分学校在领导检查前一个月内还要组织全校的“民间艺术展”,这些功利的行为都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挖掘民间艺术的初衷。

   再次,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由于组织、管理乏力,很多优秀的文艺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请进来?让优秀的文艺人给我们传授原汁原味民间艺术。

   最后,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创伤较为严重。我们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震毁了数以百万计同胞的物质家园,同时也给我们北川的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心理疾患将成为幸存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恢复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

   三、应对少数民族地震灾区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教学措施

   虽然条件有欠缺,但是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农村反而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正在不断丰富,直接的课程开发例如可以利用地方的一些艺术资源或材料资源:艺术资源比如地方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年画、木雕、扎染、刺绣等等转换成模块教学的内容。自然资源比如,竹、木、泥、石、树根、稻草、草纸、秸秆等等用于教学。

   要充分依靠农民

   很多优秀的文艺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

   (二)设计地震灾区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1、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一个课程导向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性

  ①目标导向模式。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探索些课程资源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②条件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我们这里有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是条件导向模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③学生本位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学生“喜欢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2、课程设计是课程资源变成可操作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①设定课程目标。②拟定教学与课程计划。③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

   3、文化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程序

   ①寻找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艺术作品。

   ②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正是中国32万羌族儿女的聚居区,古羌文化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羌绣”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与羌人生活最为密切,最能与现实世界对话的羌文化遗产,其构图、配色、针法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羌绣,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有着千年古羌文化的积淀和羌民族生活情趣与理想的表达。发扬羌绣文化,让无处不在的人类大爱给予羌绣温暖的慰籍。

   4、分析其美学品质、制作技术

   (1)美学品质:①鲜活亮丽的色彩;②饱满充实的构图;③生动活泼的造型;④内容丰富的题材;⑤寓意深刻的内涵;⑥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⑦多种艺术形态的载体。

   (2)制作工艺:有16种绣法,主要绣法是十字绣(基础元素成十字状)、编绣(基础元素成圈状)、钩绣、挑绣、扎绣等;图案应用大量为色泽鲜艳的牡丹、桃花、云纹,采用膨体纱线和十字绣线在各色羌族土布、帆布上绣制而成,亦可采用绣片的形式附着在其他非纺织品材质上。

   5、分析其教育功能和价值

   (1)教育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②了解羌绣,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涵和审美品质;③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情。④让学生通过羌秀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使学生心灵的伤痛得到释放。

   (2)教育价值: 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责任。

   三、结语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课程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美术课程改革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坚定生活信心、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我们必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穷艺术”。 (北川中学 李竞飞)

编辑:唐高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川公网安备 ICP证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北川中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蜀ICP备15009152号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常乐街1号
办公室座机:0816-6198882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