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案例 > 高效课堂之我见

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1年06月17日 15:33:12 来源:北川中学 访问量:3061

                                   高效课堂之我见

                                                      高效课堂之我见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简而言之,高效课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内容,调整课堂结构,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精讲精练,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取得进步的目的的课堂。

   对于高效课堂提出的要求和理念,我想非常符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用有效的方法事半功倍的完成学习的任务。当然,这也需要很好的前提。

   第一步 师生共同准备。

   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

   (1)从知识的整体地位和高考的要求出发,把握该块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拔高知识的难度,例题应重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

   (3)研究学生在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要预先准备对策。

   而作为主体地位的同学们,则应积极准备课堂的相关需要,应做到:

   (1)复习与该课相关的已学知识,做到心中有底。

   (2)预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确定相应重难点。

   (3)准备好可能用到的学习用具,准备上课。

   第二步 师生共同上课活动。

   这个部分是检验高效课堂实施效果的主体,有且只有在这里深入挖掘课堂内容,上课方式,组织形式等才可能真正高效起来。

  我们要摒弃那种一堂课仅仅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写,运算等传统模式。我们的教育除了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外,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在上课环节,我比较欣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它给予我们普通高中在教学上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借鉴。

   所谓的“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大致划分为“10+30+5”三部分,要求教师的精讲的时间不超过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的主体,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学生交流或老师点评。

   第二,271比例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在上课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优秀生的学习状态,更好很好的照顾大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递进的将知识渗透进去,也要让后进的同学有所收获,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271比例也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这部分知识就可以让同学们预习时完成,并在上课时进行一定检验;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这个讨论的思路,方式老师应适当点拨,并给困难的同学做个别辅导;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的。在这块内容的学习上,我们更多的应采取归纳方法,总结解题步骤,做出一个模式化的过程让学生来模仿。当然,知识是要活学活用的,也建议我们的同学广泛的涉猎课外资料,获取更多的模型。

   此外为了更好的配合这个模式的运行,我认为小组分组教学可以为这个模式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服务。小组人数在4至6人,里面应尽量有班委干部,有优秀生也有后进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小组合作和小组竞争的概念,提升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三步 课下的师生共同探究。

   对于检查学生课堂对知识掌握得如何,我觉得应该结合过程来综合评价。第一要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的作业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在难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使之适合更多的学生。第二要有一定的探究性,使问题发散开去,有变式,有拓展。第三对于作业我们也可以采取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我们集中讲评的时候来改错,从错误中汲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此外,要把课堂不能全面处理的问题分解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同学,让他们在课堂外进行探究,养成自己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把这种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带到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来,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更自主的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同学们对课堂的认识,我们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合理运用时间把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学会,学牢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学会学习的方式。

   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我们老师合理指导,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堂将变得真正的有价值,同学们也将获得有益于他们的东西,那将是我们高效课堂最终的价值所在。(北川中学 吴君直)

编辑:唐高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川公网安备 ICP证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北川中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蜀ICP备15009152号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常乐街1号
办公室座机:0816-6198882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