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案例 > 七法种方法轻松背古文

七法种方法轻松背古文

2011年05月28日 10:40:04 来源:北川中学 访问量:2490

             七法种方法轻松背古文

                                                                北川中学 刘春会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古代私塾先生们在教授知识时往往先要求学生把要学的典籍背诵下来之后才开始讲解。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否认背诵的价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那么由此推之:书读千篇则其意自明。诵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大量美文,必然胸藏丘壑,口吐锦绣,笔走游龙。到那时,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必能得到提升,这就是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现代语文教学虽不要求学生将所学文章全部背诵下来,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当对经典名篇有一定的积累”,所谓有一定的积累,即背诵理解。且高考对名篇名家背诵亦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对于“背诵”这一环节,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然而,现在学生对背诵,特别是古文的背诵却是谈之色变、听之头疼。在学生中广泛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背古文,三怕周树人。由这句话学生对古文背诵的深恶痛绝可见一斑。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古文背诵难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去背诵呢?!我根据自已多年的古文背诵心得,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反复诵读,勤背课文

  对于古文背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明确背诵的目标、掌握一些基本的背诵方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读”。

  “读”是古文背诵的基础环节,熟练的背诵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在背诵过程中,想要将文章烂熟于心,往往不是读一两遍就可以做到,它需要我们经过反复地读、记,方能真正的成诵。举个例子:也许我们没有背诵过《三字经》,但是我们只要一听到“人之初”三个字时,就会自然而然接道:“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就是反复听读的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些语句,所以即使不用刻意去背诵,这些句子却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同理,我们在背诵时只要反反复复的朗读,那些文章自然也会在我们头脑中扎根。

  2、及时复习,会背课文

  一些学生经常会有这样一种苦恼:几天前才背会的课文,几天后就忘得不见了踪影。其实不用苦恼,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所得出的人类遗忘规律来看,人类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即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的时候,最初的遗忘是很快的,后来就会逐渐变慢,到了一定时间,短时记忆转化为终身记忆,就再也不会遗忘。

  当我们在背诵完一篇文章后还需要经常拿出来复习、巩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长久的记住我们所背诵过的文章。如果只背诵不复习,那么很可能在隔了一段时间后,你以前因背诵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只能付诸流水。

  3、深入理解,易背课文

  “死记硬背”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学生在不理解文章的情况下背诵古文,记住的只能是一个个机械生硬的文字符号。这种情况下的背诵,即使一时记住了,也不能灵活运用,容易遗忘。

  如果想快速、高效的记住一篇古文,就必须得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而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包括对文章结构、情感基调等的深层理解。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既包括将古文翻译为白话文,也包含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情感基调等的理解。在背诵时,我们可先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出的思想主题,再将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我们对于古代人的说话方式不太了解,背起来十分艰涩,但是对现代通用语言的记忆则十分轻松。为此,我们的古文背诵可采用“古文—白话文—古文”的模式,将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作为一个古文背诵的一个中间媒介,以此来帮助记忆。只有如此,你所背的文字才会变得生动、灵活。你的背诵过程才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是情感内化的过程,这样的背诵才能长久,有意义。

  (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在背诵过程中,除了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外,还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我们其实可以将背诵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修建房屋的过程。在修建房屋时,工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修建出房屋的主体框架,然后再进行其它部分的填充修建。在背诵古文时,我们首先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课文结构开始背诵,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背诵《出师表》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先理出文章结构:

  1、广开言路

  一 2、严明赏罚

  3—5:亲贤远佞

  6、叙述经历、三顾茅庐,共患经历。

  二 7、叙托孤之事、受命以来心情、出师目标

  严于律已

  三、 归结责任 严格要求群臣

  ( 8—9) 对后主提出希望。

  我们背诵时只要如上图结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寓情于议,作者给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二部分叙述往事,提出出师要求。第三部分则是对出师后国家的内政进行安排。我们只要明确这一结构框架,然后将文章各结构章节的内容填充进去就可以快速、轻松的背住这篇十分长的文章。

  4、掌握文体,巧背课文

  古文文体众多,如诗、词、铭、赋等,每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特征。掌握文体特征有利于古文的背诵。如《诗经》中的篇目常是四言一句,结构上多回环复沓,讲究赋、比、兴的写法。在背诵时,我们可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记忆。如文章用什么起兴,兴出的内容是什么。至于那些回环复沓的章节,我们往往只需记住其中一个章节,其它章节只需替换几个字即可。如《秦风.无衣》一文的背诵。我们在背诵时只要将第一章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记住,然后将第一节中的“同袍”分别换为“同泽”“同裳”,“戈矛”分别换成“矛戟”“甲兵”,“同仇”分别换为“偕作”“偕行”就是第二、三章节。而像《腾王阁序》这样的文章,我们则要注意骈文的对偶特征,当我们在背诵出现“卡壳”情况时就可以利用它帮助记忆。只要我们记住了各种文体的特征,背诵就会变得相对轻松,不易出错。

  5、自问自答,妙背课文

  古文背诵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痛苦,有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小窍门,“自问自答”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秋水》一文的背诵为例:背诵《秋水》时,我们可以根据 “河伯出游图”,问自己三个问题:

  1、河伯在什么时候出游,为什么要出游?

  2、他在出游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

  3、看见这些景物,河伯有什么感想?

  只要我们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并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串联在一起,就能够快速而准确的背出该文。

  6、看图说话,乐背课文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

  由上面的数据可知,人在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时,视觉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就是我们对文字往往不太敏感,但对于一些画面却印象深刻的原因。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先在脑海中将需要背诵的文章转化为活动的画面。然后再根据这些画面来“看图说话”,以此达到高效背诵的目的。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背诵,我们就可以先在脑海中构建出四幅图画:邹忌比美图,讽喻齐王图,齐王纳谏图,齐国强盛图。然后再分别根据这四幅图来进行“看图说话”。从第一幅画来看,我们可以想像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的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经过。他先从他的妻、妾、客人的口中得到了什么答案,当他见到徐公时比美结果又是如何,从这件事中他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再依次将后面几幅图的内容写出来即可。

  通过上述方法来背诵古文,古文背诵就会变得十分愉快、有趣。

  7、记住头字,懒背课文

  如果说前几种背诵方法还需要我们下一些工夫去背诵,那么“记住头字”的背诵方法则十分取巧。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诗歌的背诵,它只需背诵者在背诵时先将诗歌的第一个字记住,然后就可在几分钟内快速而轻松的记住一首诗。以杜甫《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在背诵这首诗时,只需先记住“风、无、万、艰”四个头字,再将此诗读几遍即可成诵。

  语文诵读教学源远流长,人们在长久的背诵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快速成诵的经验窍门,以上七种方法纯是笔者的个人背诵心得,罗列出来供各位参考。(北川中学 刘春会)

编辑:唐高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川公网安备 ICP证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北川中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蜀ICP备15009152号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常乐街1号
办公室座机:0816-6198882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