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案例 > 插上方法的翅膀 为飞翔助练——方法与训练新探

插上方法的翅膀 为飞翔助练——方法与训练新探

2011年05月28日 10:38:12 来源:北川中学 访问量:2067

     插上方法的翅膀 为飞翔助练——方法与训练新探

                                 北川中学 廖继红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正体现了传统教学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与创新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只是旧的教育模式把它给舍弃了,在反思中成长的新的教育理念终于重拾这历史的瑰宝,并加以完善。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就体现了这种改革的思路,它从课程论角度列出了五个方面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全面考察这些目标,我们会发现新的理念高度重视方式方法以及方法的训练,最后形成实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语文素养。

  方法分为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两种。在“感受•鉴赏”这一板块,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且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提出了七项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运用这些阅读方法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而学习方法,课程也明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并进而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有效的基本的方法,去解决读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方法无论对处于基础位置的“积累•整合”,还是对最后的“发展•创新”层级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高效率成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了方法,要能驭方法而行,真正驭风而飞,有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功的,我们必须为飞翔助练。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或者师生同乐的讨论交流,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似乎掌握了方法,能说会道。但课堂之后呢,学生又沉淀了多少下来,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而非简单的说。因此课堂必须加强过手的训练。

  反观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一路洒下的辛勤汗水,却收效甚微。学生于是对“天道酬勤”产生了怀疑,他们自怨自艾,归结于智商太低,最后厌学。反思我们老师的教学,交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习;交给了学生滥竽充数的“说”,却没有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写”,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学生的悲哀。面对这种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我探索着如何为学生插上方法的翅膀,为飞翔助练。下面是我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摘取下来以抛砖引玉,供同仁探讨指正,使我们语文的教研能实在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作者辛弃疾乃豪放派的集大成者,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爱国词人。他以恢复中原为毕生的事业,却无从实现,只有用一只羊毫软笔倾洒血泪,抒发悲愤之情。学他词必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从而知人论世赏诗歌,这也是赏析诗歌的第一步。

  本词属于豪放派专题,要对豪放派的常用意象、意境所构成的词风加以赏析,体会作者激情飞扬、慷慨悲愤地风格,这即抓住直接抒情和见解抒情的句子,是赏析诗歌的第二步。

  本词又属怀古词专题。本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同时对当今朝廷的盲目用兵北伐进行讽谏。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辛弃疾是闻其名,却不详其人;加之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感情含蓄而深沉。因此学习这首词,学生存在人物的陌生感和理解困难两方面的问题。3、 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的分析,教学本词时,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词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习典故时,因其难度,应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播解决。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范读到齐读,再自由诵读,引导学生移情式“读”词,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文,在诵读中具体研读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赏析诗歌的最重要的方法。

  4、 媒体安排

  投影 配乐

  5、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理想追求;

  2、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及表达上的作用;

  3、探索作者雄壮悲愤、激情昂扬的豪放风格在词中的体现;

  4、通过熟读,体味蕴含词中借古讽今及怀古伤己的深沉情感;

  5、总结、归纳赏析诗词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挖掘典故的意义和作用;

  2、总结、归纳赏析诗词的方法

  【教学实施设计】

  一、课前预习和资料阅读

  1、早自习预习课文,根据课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思考以下词语 的含义(老师不做点播,留给学生思考)

  觅 风流 雨打风吹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

  草草 仓皇 可堪 凭

  2、 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发)

  二、情境导入(10分钟)

  1、 滚动播放羽泉的歌曲《辛弃疾》,同时用投影展示歌词,营造氛围,进入辛弃疾雄壮悲愤的意境;并可初步感悟辛弃疾驰骋沙场的渴望与失意。

  歌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雳惊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怎见气吞万里如虎/一笑人间万事/春风不染白发/怎见寒冬冰秋/醉里且贪欢笑/廉颇未老乐悠悠/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听后,让学生对听到的音乐进行描写,可以是描写纯音乐,也可以是描写感觉到的主人公的形象,30—50字。写完后互相交流。

  (准备与学生交流的赏析文字:一段幽静的音乐响起。平静的湖水,蜿蜒的山脉,茂密的树林……眼前立即映出一幅秀丽壮美的祖国山河图。慢慢地,音乐的节奏开始加快,并出现了雄壮激越的号角声,战士们披甲弯弓,时间仿佛被拉回了古代,回到了辛弃疾的时代——沙场、雄壮、庄严。在鼓声的引领下,电吉他的伴奏出现了。节奏感非常的强,有力度,有震撼,不由得使人雄姿英发,壮怀激烈,涌腾起沙场冲锋报国的渴望……)

  2、在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结合印发的资料从理性的角度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准备投影:辛弃疾生长于金人统治的北方,因此有着比陆游更深厚的报国雪耻之心。受金人影响,它又有一股豪侠之气,总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拥抱人生,但朝廷的苟安,让他的英雄的豪情表现为一种悲愤,但他从未放弃过。

  3、学生陈述背景

  总结:知人论世——赏析诗词的第一步

  三、整体感知,朗诵全词,明确全词的感情基调(5分钟)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并勾画体现情感的句子

  明确:雄壮豪放,体现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悲愤不平,体现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学生读,包括男生读、齐读共两遍。

  要求:第一遍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导:本词八韵,分别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朗读时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的停顿。

  第二遍 读出重音和豪放悲愤地语气

  (每一遍后,老师注意鼓励表扬好的,指出改进的地方)

  总结:勾画体现情感的词句(或直抒胸臆的句)——赏析诗词的第二步

  四、探索文中用典的含义和作用(16分钟)

  1、与苏轼的《念奴娇》比较,两词在主要的抒情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苏词以借景抒情为主,咏史言志为辅;辛词以借典抒情为主,借景抒情为辅。

  投影用典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确掌握)

  用典,即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恰当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伤感自己,或借古讽今,达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效果。

  2、全词用了哪些典故,每典用意何在?(就近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并由一人 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每组讨论两个典故,三分钟)(这是学习重难点,因此在研讨时,要多花一些时间)

  讨论后交流时的点播提问以及明确的资料:

  ⑴孙权、刘寄奴典

  面对千古江山,作者为何想到了这两人,他们的共同点何在?(都是在京口起步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同一个角度,写了两个典故,是否有堆砌之嫌,为什么?(二者侧重不同:一方面,孙权是以京口为据点,抵制北方侵略的强敌——曹操;寄奴不仅以京口为基点,而且还举兵北伐,直抵关中,两典形成递进的关系。另一面,孙权的功业离不开他自身的英武和显贵的家世,而寄奴崛起于阡陌之中,江山是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贵贱,都可凭借努力获取功业。两典并举,极有层次感,缺一不可。)

  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寄奴充满感情的词或句,并说明充满何种感情?(“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强烈。)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追忆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的最终用意是什么?(讽谏朝廷要奋起抗金,也暗含了对宋室昏庸的讽刺)

  带着新的感悟,用移情的方法品读上片。

  ⑵刘义隆典

  ①作者对此人是何种态度?(批判)从那些词可看出?(“草草”“仓皇北顾”)

  ②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此典的目的何在?(借古讽今,劝诫朝廷不要草率出兵)

  ⑶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记载了谁的功业?(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攻占汉族的功业)它对宋朝子民意味着什么?(民族的耻辱)

  作者描写现在佛狸祠的一幕歌舞升平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那个词最能体现?(“不堪”,表达了自己的不忍再看的隐忧:如今北方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子民)

  ⑷廉颇典

  有人说这典充满了悲情怨语,你认为呢?(词人以廉颇自喻,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人来启用自己,抒发了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爱到极点,又愤到极点的激情表达,而非一般人的悲怨之声。)

  总结:辛弃疾为“用典”的丹青妙手,即用典讽今,有用典伤己,景、典、情合一,天衣无缝,令最反对用典的王国维也盛赞他用典“语语有境界”。寻找间接抒情的词句,体会其中含义——赏析诗词第三步

  五、诵读,探索豪放在文中的体现(6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你认为体现辛词豪放派风格的词,加以品读。

  明确:千古江山:着眼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和广袤无垠的名山大川,使本词一落笔便境界开阔,令人豪气顿生。

  英雄无觅、雨打风吹去:历史的风雨无情地带走了英雄的功业,品出历史的沧桑感,心中顿起历史的苍茫。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换成“铁戈战马,气咽千里如龙”,让学生比较豪放词的意象魅力。)比喻、夸张,让人想到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军队。

  烽火扬州路:把眼界由和平拉到战火纷飞的世界,令人热血沸腾,有冲锋杀敌,以雪国耻的理想。

  凭谁问:以一种质问的语气,向世界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平之感。

  小结:豪放可以是激情飞扬的,也可以是慷慨悲歌,历史沧桑的。它一般通过境界宏大的意象构成广阔苍茫的意境。

  六、把握词人情感,再次诵读(通过读,体会作者急切收复北方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愤慨)(3分钟)

  指导:诵读时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心中一吐块垒的英雄气概。

  小结:反复诵读,品味情愫,是赏析诗歌贯穿始终的金钥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七、作业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的豪放词,它们有何异同?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比较苏轼和辛弃疾在人生体验和思想上的区别。

  (此题在于让学生明确儒家和道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在以道家关注个体价值的同时,也能以儒家的积极进取、探索的精神来关注国家。)

  《漫话清高》教学案例

  金开诚《漫话清高》是一篇学术文化随笔,涉及到清高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学生在阅读中有一定的障碍。我们教学时,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使学生有能力学并且要学有所获,是摆在面前的难题。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领会“清高”的内涵,并据此评判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在当代的存在价值;

  3、通过过手训练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涉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课,他采用分析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的教法。这样紧紧抓住了文本,一扫前几年虚无的重感悟的风气,使学习落到了实处。但却带来了三大弊端。一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会积极思考问题;二是囿于文章的解剖,未落实到具体的书面表达,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人文素养;三是课堂容量太小,课堂效率无法保证。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拓展学生的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这引起我长久的思索,最后我设计并实施了下面这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组词接力游戏:用“清”组词(学生对久违的游戏倍感兴奋,积极活跃,组了很多,比如:清秀、清纯、清丽、清廉…‥,激趣目的达到)

  教师准备:清才——卓越的才能,清士——志行高洁,清文——儒雅的文人,清官——廉洁奉公,清交——春节友情,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均要冠以“清”字,如给其后加一“高”,就可谓顶级荣誉,可见古代中国文人对清高的情有独钟。

  但现实清高已无处容身,市场经济大潮下,争名争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浊浪滚滚,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似乎已随岁月流逝了。但此时有一些高风亮节之士却大呼:清高归来!

  二、思考过手练习

  生活中我们常听清高一词来评论他人,古人崇尚清高,今人疾呼清高,我们不免对清高生出些许敏感和慨叹来。思考以下问题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1、何谓“清高”?

  2、历史上有哪些清高的样板,又有哪些对立之例?

  3、你如何看待“清高”在当代的价值?

  写完之后交流并引导学生整合意见,把思维向更深的层次——人生价值、人格追求引导。(学生练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为清高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存在;二是支离破碎。经过交流整合和老师的点拨引导,思维趋于严谨,意见趋于深刻,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补充名人解释和词典义

  王彬彬《死在路上》: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看得比口腹更重,把洁净看得比豪奢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清高是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在人潮汹涌忙碌的现代都市,有多少人依然过着“清高”的生活。著名学者金开诚在这种背景下写了“漫话清高”,发表了他对清高的认识。我们来比较我们的认识与他的有何不同。

  四、研读《漫话清高》

  1、自由阅读

  要求:①“清高”的含义以及评判标准?

  ②用此标准衡量,哪些人物可称为典范,哪些又是反面形象?

  ③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有何意义?

  2、讨论交流

  明确: 涵义:清白正直,孤独、孤僻

  与富贵、做官无缘:许由、陶渊明——诸葛亮、苏武、史可法

  严格 有才艺专长却不愿出名的名人:林和靖、倪云林

  清高 标准 有才却用世之心过切 非 清高:李白

  模糊:应为清高样板却不被公认(孟浩然 ?)

  意义: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应继续维护,利人利己

  这里学生提到一个问题:孟浩然本来心里是想做官的,这不吻合清高的标准当然不能作为清高的典范,这只能说明清高标准的严格性,怎么能说明他的模糊呢?

  我很惊喜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一直以来我班的学生都对书本和老师的知识盲从,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我就致力于培养其质疑反问的意识,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比直接的知识更重要。今天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于是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大肆表扬了这位学生,在全班树立了榜样。

  五、探究争鸣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写成文字,50字左右,时间3分钟。

  写完后四人组交流,进行观点碰撞,允许争论。只见学生引经据典,争得满红耳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交流后老师加以点拨补充,最后主要形成了这几种意见:

  1、反对:“清高”主张出仕,而当今社会需要我们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争得财富和地位。

  2、赞同:如人人都争名夺利,那么社会就会肮脏不堪,我们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不应以道德滑坡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代价;我们在面对机遇、挑战的时候,要抵制各种诱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保持清高的品质

  3、辩证:坚持“清高”的“不同流合污,有主见”的特质,不人云亦云;但要抛弃其避世孤高,要学会与人交流。

  4、市场经济不是要每个人都唯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还要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教师补充)

  5、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 女又想竖竖牌坊。(教师补充)

  六、作业

  古代文人士子常喜欢标榜自己清高,请找出一两位,评价他们的清高,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古代文人如此钟情于“清高”。(300字)

  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清高的认识升华了,由一种具体表现上到“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心中的一块净土”这个层面,举例上溯到庄子、老子、接舆、阮籍、嵇康,下接到海子,可以看出学生收获了。

  教学反思

  站在新课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希望学生在感受到文学本身的美的同时,还要学到鉴赏技巧方法,这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诗词美的感受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反复诵读实现,因此我在学习目标中设计了诵读以悟情感之美这一条,并在具体实施时用歌曲引入、教师范读、移情等方法来保障目标的有的放矢。除了诗词美的感受外,还要注重理性的思考,方法的总结,这才不会让课堂成了花拳绣腿的空感悟,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能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其它几个目标。但要在40分钟内这些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加快节奏,让整个课堂在紧张而有序中进行,又不能如过眼云烟,只赶任务而无收获,于是我利用了课下阅读印刷资料和早自习时间,课堂中我用饱满的热情感染他们,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回过头看这一课,我欣慰的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生的收获证实了我的收获。但还有许多不足,需加以反思,以待以后教学改善。

  第一、学生对辛弃疾情感的把握未达预期效果。从课后对学生的了解,我得知他们对辛弃疾钦佩不已,但不能理解。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为何仍对那样腐败的国家寄以希望。依据辛弃疾的军事政治才能,为何不能自己起义建立新的政权取而代之。当时我对这种观念加以赞赏,认为他们善于思考,现在回想起来,那固然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但也是学生不能知人论世的弱点,而知人论世赏诗歌是高考要求掌握的,这是应该总结的方法技巧。

  第二、在情感的感悟和理性的总结之间没有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既训练学生的诗词赏析,又与文学零距离,感受美。我想文学的学习不能太偏重方法的训练,又不能停留于文学的表面美,怎样的量才合适呢,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第三、在感受了豪放的体现方式后,学生跃跃欲试,而我为了不影响进度,没有趁之让学生尝试写词,进行诗词的过手训练。其实学了诗词,学生愿意写,便是感受到美的表现,便是成功,而这时却无疑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我想课堂抓住学生的兴趣基点,有时比课堂容量、进度更重要。

  而《漫话清高》从构思到实施,中间经历了屡次修改,希望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效率,结局不能尽善尽美,但用心打磨的课让我收获不少。

  首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方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不是空穴来风,它包括人文知识的积累,也蕴涵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不同类型文章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说理性散文,抓住说理的特点,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才是取其长,让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比如进入文本前的过手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先对话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免进入文章后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人云亦云,无法真正落实思维的提升,也就无处谈课堂效率。而课后作业则是要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思索,不至于课结束,思维就停滞,让思维想象在课后延伸下去。

  其次,提高课堂效率也不能是浪得虚名,它需要我们认真思索,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两点是所有课堂必须做到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过手训练。激发兴趣要研究学情和文本,过手训练要注意扣住文本设计务实的题目,二者相结合,才可能形成高效的课堂。例如课前的组词练习与其后的过手训练,课中的讨论交流和后面的探究争鸣,这些结合使活跃的环节与务实的练习互为补充。

  在巩固收获后,发现缺点,加以弥补,才可以鞭策自己不断前进。因此我总结了有这几个缺点:

  第一,课堂时间的分布上欠合理,导入、练习补充占据了大约十三分钟,相当于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之后才进入文本,显得有些头重脚轻。这个问题也就体现了激趣思维训练与文本的矛盾,我希望通过一个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具体教学中加以解决。

  第二,如何组织学生有实效的讨论。课堂上我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对文本的解读,但我发现,其中有些学生很积极,成了一个小组的主要发言人,相反,有些学生却是充当静静的倾听者,一言不发,这样就使思维的交流成了单方面的演讲,无法真正实现对话的平等性,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普遍提高不能得以保障。因此,课堂上无论师生还是生生对话,我们都要营造一个更为和谐更为平等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更为关心那些思维品质较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自卑,教师要鼓励他们,也要发动全班同学关心他们。不但如此,还要让思考成为书面表达的训练,保障思维训练的平等性。

  第三,过手训练数量的合理性。课下学生反馈:写的太多很容易疲倦,容易丢失兴趣。学生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多少量的课堂练习才恰到好处呢,才不会由虚无的语文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关注的。

  两种课各有特点,对于文学欣赏课,我们偏重于感悟以及感悟的方法;对于理性散文的分析课,我们侧重于思考过手落实。但我们也可以试着将二者结合,比如文学欣赏之后,直接进入试题练习,或者理性散文,感悟思考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将语文的课改行之有效的进行下去。

  一节课有结束的时候,但思考却正是开始的时候的,所谓“学也无涯,思亦无涯”,我们只有如此,才可不断进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臻于完善,才能赢得学生满意而崇敬的笑脸,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北川中学 廖继红)

编辑:唐高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川公网安备 ICP证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北川中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蜀ICP备15009152号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常乐街1号
办公室座机:0816-6198882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