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一边快步上楼,一边对记者说:“高中学校离不开升学率,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分数,而是要办一所‘有营养’的学校,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
连续四年获绵阳“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特等奖”
北川中学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的普通高中,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由中国侨联援建的新校园于2010年9月1日落成,近3000名师生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天,成为北川中学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学校建好了,刘亚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流的硬件必须要有一流的质量。否则,就像用景德镇制造的精品瓷器当泡菜坛子,将对不起党和政府的关怀,也对不起海内外同胞的援助。
从灾难中走来的新北川中学厉兵秣马、励志图强。2012年,北川中学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选聘免费师范生(含硕士研究生)23人,今年又选聘了15人。目前,北川中学共有青年教师1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力量。
搬入新校园后,北川中学在管理方面注重精细、强化落实,从抓清洁卫生和文明习惯养成,到抓高效课堂和课程改革,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引导师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师们的精神面貌一天天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一天天好转。
北川中学校长助理宋波说:“从2009年到2012年,北川中学连续四年获得绵阳市教育局颁发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特等奖’,创造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奇迹!”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营养元素
在面对学校师生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刘亚春多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每个学生到底能从母校得到什么?”
为此,刘亚春花了很多精力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办出一所好的学校?
在日复一日的思考、摸索中,刘亚春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说:“教育不是让人读死书、死读书,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营养元 素。艺术、体育、课外阅读和其他特色教育活动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养分。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支持学生除文化课以外的其他合理选择。”
基于这一思考,刘亚春提炼出简单的八个字:朴实做人、勤奋做事。他提出因材施教、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好的习惯和真的感情,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
北川中学的音乐教育得到首师大的倾力支持。张玉榛教授说:“地震后,我们第一时间来到北川,用音乐抚慰北川中学师生受伤的心灵;随后,我们用数月时间帮助一批北川学子借助音乐特长走进大学校门;现在,我们与北川中学长期合作,推动中学音乐教育改革。”
近年来,北川中学艺术、体育、科技创新和发明等方面成果显著,获国家级一、二等奖4项,省级一、二等奖7项。目前,北川中学已成为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校长实名推荐学校、绵阳市首批“十大名校”。
努力实现向一流学校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22日的升旗仪式上,学生代表发出呼吁:“援助雅安,传递大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人。”短短数天时间内,北 川中学师生慷慨解囊,捐款共计71841.20元。北川中学的感恩教育得到实践的检验。北川中学党总支书记张定文说:“经历了磨难的北川中学师生,更应该 知恩、懂恩、感恩、报恩、施恩,传承和发扬中华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刘亚春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艺术、体育、科技、羌文化传承、对外交流和英语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实现“3年恢复、6年提升、9年跨越”的重建目标,实现向一流学校迈进的历史性跨越——这才是北川中学对社会的最好回报。
对照这一重建目标,北川中学步步抢先,仅仅用了2年半时间就实现了“恢复”,花4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提升”,目前已全面进入“跨越”阶段。但是受生源基础的限制,北川中学越往前走,困难越多、压力越大。
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绵阳市教体局决定利用绵阳中学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北川中学发展。北川中学将设立8个“绵中班”,共400人,由绵阳中 学精选校本部20余位优秀班主任、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执教3年。同时,北川中学每年也会派出10至20名青年教师到绵阳中学顶岗上课,一年后回到北川 中学工作。双方教师的一来一往,不仅是对北川中学教师培训提升的有效载体,也是两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借鉴融合。
新的校园,新的师生,新的理念,新的发展……刘亚春说:“未来的北川中学,要永远保持和发扬在抗震救灾中凝聚起来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努力实现向一流学校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本报记者 李益众 5月12日发自北川县)